2024 International Chinese Visual Image Art Film Festival
华语大学生视觉映像艺术节“爱涌大别山,筑梦千里行”公益援建项目奔赴皖西 二维码
华语大学生视觉映像艺术节“爱涌大别山,筑梦千里行”公益援建项目奔赴皖西 1、华语大学生视觉映像艺术节“爱涌大别山,筑梦千里行”公益援建项目奔赴皖西; 2、全国首个“互联网助学课堂”援建项目将落户安徽大别山区(安庆市岳西县菖蒲镇岩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3、关注“手牵手情系贫困小伙伴统一行动日”,江平导演携手南通大学生帮扶大别山老区; 4、从人文关怀到科技驰援,南通高校用自主研发通讯技术助力“可持续性”公益; 5、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挑起爱心“扁担”进深山; 活动组织: 华语大学生视觉映像艺术节组委会、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团工委 教育物资支持: 海门市委宣传部、江苏涌鑫集团 张松先生; 活动执行主体: 南通职业大学海门校区团委 邢新彦老师,学生谢唯、朱大恒、李婧等人; 特别支持: 江平导演。 3月14日至17日,一支由南通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通过铁路、公路以及徒步等方式,穿越1000多公里,从江苏海门出发,抵达安徽岳西,开启了针对大别山区腹地特困学校的“互联网助学课堂”援建项目。 据了解,这项名为“爱涌大别山,筑梦千里行”的公益活动由华语大学生视觉映像艺术节组委会、南通职业大学海门校区团委和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团工委等单位联合发起,旨在通过以“科技创新”的方法开辟一条可持续的、无阻隔的、多内容的公益道路,将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教育资源乃至社会资源共享于内陆省份,为多数贫困的孩子们打开一扇圆梦的窗。其中,通过高校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延伸性开发,为深山里的学校打造一个相对通达的多媒体教育传输终端,便是对于“科技创新”公益内容的尝试。 在这次为期四天的援建工作中,以高校学子为主力军的队伍,为安徽省岳西县菖蒲镇的岩河九年一贯制学校的246名特殊学生带去了价值3万元的教育物资。其中,由海门市委宣传部提供的学习书籍和文具用品达500套;由华语大学生视觉映像艺术节组委会支持的多媒体助学课堂建设工作,第一期完成了对学校公共艺术课堂和地理兴趣课堂的布置,并成功接通了用于远程助教的信息传输设备。 树立公益活动科技化的目标,华语大学生视觉映像艺术节评委会主席江平导演第一时间通过信息传输设备的帮助与60多名学生进行了视频沟通及授课,让来自北京的声音传递到了大别山深处。 除此之外,志愿者队伍还通过“走山路,唱山歌”、“起居食宿在一起”、“贫困信息采集”等多样的活动内容与岩河学校、学生建立了具有深刻践行价值的互动关系,计划在华语大学生视觉映像艺术节高校论坛的活动上,为以岩河学校为案例的诸多山区特困学校争取“走出深山谋建设”机会,让更多的社会人士了解并帮助他们。 【援建过程小故事】 1、始发路上遇困难,“微”力量“博”驰援。 3月14日晨,志愿大学生拄扁担、扛幕布支架(2.5米)、背画架(1.5米,10个),在前往南通火车的路上,本来无法通过公交运输的大型物件,获得市民和司机的特别理解,许多热心人协助搬取物件,一路微笑展现南通好精神。 3月14日,志愿大学生一行途径江苏泰州转乘列车时,因为停站间隙较短的缘故,导致一箱装90件航模捐助品遗失,焦急的大学生为了避免援建项目内容缺失,一方面,设法联系南京铁路局,寻求找回丢失物资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微博方式寻求在泰州当地重新购置相关物品的途径。不到2小时,南京铁路局找到了丢失物件,得知物品用途后,开辟特办流程,确保货物托运送往援助地区;泰州热心市民捎来电话,当志愿者们走到候车厅门前时,热心市民竟自驾开车送来了一箱航模,剪短的会面,甚至不愿留下任何个人信息,只有一句话“好事大家做,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重新贴上标签的援建货物,彰显爱心传承,不分彼此 2、翻山越岭青春路,携手“挑起”中国梦 从城市公交到铁路运输,从大巴客运到徒步翻山,志愿者们耗时21个小时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惹人注目的是,他们没有最佳的方式来展现公益爱心,但他们却在尝试着用最“青春”的方式展现爱心的生命力:挑起竹竿,扁担随行。 3、起居同行在一起,“携手”就要学会“敢经历” 同是90后的城市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中也不乏“娇惯过”的男女生。从志愿者进入到山区里的岩河小学开始,大学生们不再有城市生活中的“抱怨”:没有热水澡、没有好饭菜、没有游戏机、没有电视剧......唯独能看到的是:稚气的孩子们好奇着山外面的世界。很多时候,大学生们被“山外面有什么”的问题给问住了,原来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在这个深山里,连描述起来都显得没有了词语。陪伴着孩子的过程,大学生们体验到了没有任何光源的作业环境、盘山2个小时的上学路、布满窟窿和钉子的课桌.....当然,那些对着大山唱起歌,围在一起画大山的美好时光也令大家难忘。 围在一起唱山歌 岩河学校学生们的第一次户外美术课 破旧的学习环境 一路偕行,陪孩子一起走上课、下课路 4、江平导演倾力加盟,艺术与公益的组合让深山不再清冷 援建项目内容的重点为“互联网助学课堂”,且其主要作用在于,用公众艺术的力量让山区学子可以体验到社会发展的成果,逐步改变山区学生的生活学习面貌。让他们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段里欣赏到优秀的艺术作品,在鲜有外人进入的深山里可以多听几堂“多媒体”课程。 在第一期基础艺术课堂的援建和布置完成后,担任华语大学生视觉映像艺术节评委会主席的著名导演江平首个通过新架设无线通讯设备与60多名学生进行了视频沟通与授课,江平导演在位于北京的办公室里向孩子们讲述了成才所必经的学习之路,还通过一幅幅照片介绍了他多年来来从事导演工作的路程,从周润发、刘德华、范冰冰到赵薇、周杰伦,江平导演讲述了他进行电影艺术创作时的诸多合作演员。约30分钟的互联网课堂教学,是这群山区孩子们十多年来第一次见到了来自北京的“笑脸伯伯”。 山区学生与江平导演面对面沟通 互联网助学课堂通过“网络-电脑-投影-摄像头”的方式进行互动课堂的打造 5、志愿者分组入驻特困学生家庭,含泪感受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 除了翻山越岭,志愿者们还结队、分组陪同山区的留守儿童,从生活的真实角度来看,这些个孩子的家庭中几乎没有同龄人或适龄人群的陪伴,甚至连监护人都是念过七旬的祖辈亲人了。生活条件往往因为天气和土壤问题,造成生活供给品的短缺。有时候因为老人身体病痛,很多孩子甚至会挨饿几天没饭吃。透过孩子们的眼神,很容易发现,他们对于居于深山里的茫然和无助,当随行记者问及他们的梦想时,几乎只有同一个答案:“离开这里”。
文章分类:
公益
|